氢脆裂现象:
在钢材的焊接过程中,氢溶解在焊道熔池中。
熔融钢有着很高的氢溶解性。当液态钢材的固化,氢的溶解度会下降,并且随钢材的冷却而急速降低。
均衡溶解性取决于熔化钢上的集中或部分压力。
钢材中氢溶解扩散有着不同的比率,随着温度不同而有不同的速率。
扩散氢聚集并变成氢气。
钢材中的扩散氢从60℃到500℃之间持续。随着温度的升高,扩散速率也增高。
这种氢以非常慢的速度在钢材结晶格之间移动并或在错位界面间。
由于氢和原子结晶格子有关,因而允许塑性变形。发生脆裂。
扩散氢也可从冷却钢材中逸出。
由于氢的缓慢运动,氢需要时间来扩散到高应力集中区域,并且当脆裂缓当钢材中存在着塑变和脆裂结构及应力,那个区域就产生氢压,并且慢增长时移动到裂纹处。
此种类型的脆裂发生在热影响区或是焊道金属内或两者皆有。
简言之,发生氢脆裂的三种必要因素如下:
1. 存在的过饱和的氢含量。
2. 抗拉应力值。
3. 焊件中的焊道金属的断裂韧性。
提高冷裂的因素:
1. 接头拘束和高的热循环程度。
2. 焊道金属中的氢。
3. 杂质的存在。
4. 热影响区的脆裂是由于低合金钢。
5. 焊道截面不足。
焊接过程中的氢吸收
焊接过程中,金属是受制于快速加热和冷却的,因此被熔敷金属吸收的氢只有极少的时间扩散出去。
许多因素影响了焊接过程中氢的吸收量,如下所示:
1. 焊接材料
2. 焊接方法
1. 焊接程序
会导进焊道金属中的氢来源
1. 焊条涂层内的水分或是焊剂中的水分。
2. 由于生锈,污物,表面油漆而使母材中产生水分。
3. 母材接头区域的污染,像尘土,油脂,水份。
4. 外部大气。
为了防止氢脆裂,可在焊接区域内进行行预热和加热后处理。
焊后热处理
介绍:
为了移除由于焊接,滚轧,机加工而产生的残余应力,完成焊接后进行焊后热处理。
因此移除这种类型的残余应力,要进行焊后热处理。
丙烷,天然气或是电加热可以为焊后热处理提供能量。可局部应用热量/焊道成分可完全在炉内形成。
用于制造业的典型焊后热处理为:
1. 应力释放
2. 回火
3. 淬火
4. 硬化
5. 正常化
焊后热处理的目的:
为了消除在焊接,滚轧,机加工等过程中的内在应力。
为了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。
为了改变材料的晶粒尺寸。
适用代码规范:
选择焊后热处理的厚度温度范围和时间所适用的代码为ASMESECVIIIDIV-I。
UCS-56,用于碳和低合金钢。
UHA-32,用于高合金钢。
UNF-56,用于非铁素体金属。
UCL-34,用于有敷面夹层的容器。
在下列条件下的焊后热处理是强制性的:
1) 对于焊件的公称厚度超过1.5 in的。
2) 对于厚度超过1.25的焊件,除非在焊接中,至少预热温度是以200F的那些焊件。
预热
定义:
预热是指在开始焊接前就要立即加热焊接区域的母材。
一般来讲,当有必要达到热影响区或焊道内的某种特定程度的韧性或强度时,就需要一种最大的预热温度,这种最大值也可能要求局部预热。
预热的要件
1. 预热的使用降低了焊道金属和热影响区内的冷却速率。这些导致了更韧的冶金结构,那会减少冷裂的机会。
1. 较慢的冷却速率会使氢在不引起冷裂的情况下无害扩散。
2. 预热会减少焊道和相邻母材的收缩应力。
3. 预热可以使一些钢材高于那个在焊接中可能会发生脆裂的温度。
4. 它可以减少焊接所要求的电流。
5. 提高熔透。
影响选择预热温度的因素:
1. 材料的类型
2. 材料的化学成分
3. 材料的碳当量
4. 破断抗拉强度(UTS)/机械性能
5. 被焊母材的厚度
6. 拘束条件
用于找到铁素体钢预热温度的经验公式:
为了计算低合金钢和碳锰钢的预热温度,可使用以下的公式:
预热温度(℃)T=350CE(1+0.5t)-0.25, t=母材厚度
CE=%C+%Mn+[%Cr+%Mo+%V]+[%Ni+%Cu]
预热材料的宽度是中心线两侧板厚的3倍,但要保证最小宽度为120mm。
根据ASME SEC VIII DIV-I 附件,推荐使用下列预热温度:
材料 | 预热温度 |
1.P.No.1 Gr.No.1,2,3 | 175℉(79℃),用于超过0.30%的特定厚度,接头超过25mm,都有着最大碳含量的材料。 50℉(10℃)用于所有在这个P号码下的其他材料 |
2.P.No.3 Gr.No.1,2,3 | 175℉(79℃),用于一种要么超过70,000psi的抗拉强度,要么是接头厚度超过16mm。 50℉(79℃)用于所有在这个P号码下的其他材料 |
3.P.No.4 Gr.No.1,2,3 | 250℉(121℃),用于一种特定的最小抗拉强度为60,000psi(410Mpa)的材料或是一种接头厚度超过13mm的材料 |
4.P.No.5A&5B Gr.No.1 | 400℉(204℃),用于一种超过60,000psi(410Mpa)的特定的最小抗拉强度,有着高于60%的特定的最小铬含量和接头厚度超过1/2in(13mm) 300℉(149℃),用于所有在这个P号码下的其他材料 |
5.P.No.6 | 400℉(204℃) |
6. P.No.9 | 250℉(121℃),用于P.No.9A Gr.1 300℉ |
7. P.No.10 | 175℉(79℃)用于P.No.9A Gr.1 250℉(121℃)用于P.No.10B Gr.2 175℉(79℃)用于P.No.10A Gr.3 250℉(121℃)用于P.No.10F Gr.6
|
对于P.No.10D Gr.No.-4和P.No.10E Gr.No.-5材料,在300℉(149℃)内。 道间温度维持在350℉和450℉(177℃和232℃)之间。 |
后热
定义:
后热是焊后立即进行的一种加热。
为了提高焊件中扩散氢的比率,焊后或冷却前立即对焊件进行的加热,以维持道间温度,使其升高到相同的较高值(低于任何一个焊后热处理的温度)。
当我们进行后热处理时,焊道金属冷却有一个相对缓慢的冷却速率,其可提供以下有益的影响:
1. 降低硬化组织形成的敏感性。
2. 将溶解在焊道金属中的氢扩散。
特别是在焊接极高的硬化钢材,低合金钢时,要求使用焊道金属的后热处理,从而来减少冷却速率和阻止冷裂。
其目的在于影响氢从接头中的扩散,并且减少开裂形成的敏感性。
此方法应用于较高强度的碳锰钢和低合金钢,在那些钢材中,氢致裂纹的风险更高些。